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节日·端午┃“五色新丝缠角粽” 天台人过端午

庞民 天台山文化 2022-05-11
端午习俗

五月初五,端午节

赛龙舟,

食粽子,

配香囊,

涂雄黄药酒。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道教)、夏节等等,本来只是先民在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为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的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作为五月五日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有如下记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人们用数字记时体制取代干支记时体制,以重五取代重午,但仍保持着端午之名。

唐代以前“端五”、“端午”混称;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八月初五,为避讳,以后便正式将“端五”改为“端午”。



五月五过端午

关于端午节,天台民间风俗都与驱疾辟邪、祈福保平安,究其由来,传说多多,有的说天台属于越国,端午是为纪念越王勾践在这天集中训练水师,兴兵复国。更多的说是为纪念投江自杀的屈原,将米饭盛在竹筒投入江中喂鱼,以免鱼吃掉屈原,并且驾船拯救从此传下端午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洪畴民俗:点雄黄

据说五月初五日,原名是“躲五”,春秋战国前,官员和百姓都把这天看作是凶日恶日,妖魔降临作祟为害百姓。这天如果有小孩出生就要诛戮。当时有个小孩出生,在他母亲的极力庇护下,到处躲藏,终于逃脱这一劫难。长大成人后,做了宰相。他说,五月初五日,是堂堂正正的一天,是端端正正的初五。从此“躲五”就更名为“端午”。这天家家户户吃糯米粽,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诗人,因屈原不满当政而在这天投江自尽。为了使河神、水中怪兽、动物之类不吃掉屈原的尸体,让河神吃粽子填满肚子,就不会吃掉屈原的尸体,为了纪念屈原而延续至今。

过去,端午一大早,家家户户到野外拔艾蒿和菖蒲带回家中悬挂。有的还贴上“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邪”的红联。这是因为五月已经进入夏季,气候日渐湿热,各种害虫和时疫也多了起来。在门窗上插艾叶和悬挂菖蒲剑是作为驱邪挡鬼袭侵,起到钟馗的作用。

艾叶在门窗晾干后收藏起来,夏日用来烧艾叶汤洗澡或者用来熏蚊子。


到了正午,还要将雄黄兑进水酒中,喷酒与屋角墙脚,据说可以驱除毒蛇与害虫,还用雄黄涂在小孩子的额角、脸面、腿脚等地方,老人们都说可以保佑孩子整个夏天都不生病,有的还将五彩丝线缠在小孩手腕、脚踝或悬挂在脖子上的习俗,叫“系五色线”,或挂“长命缕”。也许是古代“文身”的变相,五色丝线象征五龙,五龙在身,什么鬼呀、邪呀都远远逃避了。

端午这天,民间送香袋的习俗,妇女和姑娘们用棉布或者绸缎缝制各种形状的荷包香袋,,有方形、菱形、圆形、八卦形等等,并且绣上花卉、虫鱼、鸟兽、果物、人物,再装上苍术、雄黄等香药,也有用丝线织成小巧玲珑的小网袋,里头装着一颗樟脑丸,送给孩子,挂在脖子上,用以驱邪。


天台民间有“吃过端午粽,寒衣远远送”的说法,粽子是天台民间端午节主食,别名“角黍“天台的粽子呈三角形状,与别处不同,有咸味粽,有淡味粽,有猪肉粽、豆沙粽,蜜枣粽等多种。端午粽,天台民间用来礼尚往来,增进感情。也因“粽”与“宗”同音,有寻宗认宗的意思。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天台岁时记》中有天台人端午以角黍相馈遗的记载。

各地在端午这天,都作兴吃粽子,但天台也有很多地方都是吃扁食的。


资料来源:曹志天、陈达渊、卢范球

图片转自微信及网络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之端午诗话

传统民俗:“五色新丝缠角粽”之端午节

传统民俗:端午节习俗

传统民俗:端午节饮食

传统民俗:端午节的来源

品读┃《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写首端午节的诗歌》 文 / 四知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